万文网 > 学生范文 > 学生作文 >

初二十八洞村观后感800字作文

时间: 小龙 学生作文

《十八洞村》把大爱人性、大美人情演绎得荡气回肠。这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十八洞村观后感800字作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二十八洞村观后感800字作文(精选篇1)

最近经常想起这样一个话题,作为一个普通吃瓜群众,我们不选择瘫在家里沙发上、轻松观赏层出不穷的都市情感、宫斗穿越和无厘头肥皂剧,而要掏钱买票、正襟危坐在影院里两个小时,这个理由是什么呢?

回顾的电影市场,全国公映的主旋律影片不下十部,其中除国庆档的状元《湄公河行动》斩获十亿票房外,其余片子基本都无人问津、草草收场。而今年的国庆档期,票房冠亚军分别是口水喜剧《羞羞的铁拳》和老饭新炒的港戏《追龙》,本应燃情大热的首部现代空战大片《空天猎》则反应温吞。当然,观众的选择是王道,票房的多寡定乾坤,这无可非议,却不禁让人有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爱看主旋律电影?

两个问题叠加在一起,事情变得有点有趣,“好看的电影”和“主旋律电影”仿佛形成了一对矛盾,而结论似乎是——主旋律电影=小众的/不好看的电影。假若我们仔细剖析,观众一句“这电影好看”的简短评论后面隐含的内容,到底电影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当然是宏大场景的视觉冲击、专业声效的鼓动震撼、跌宕情节的扣人心弦、情感展现的动人之处、以及电影本体以外带来的社交意义……那么,第三个问题又来了,我们趋之若鹜的欧美大片,难道不是在给我们讲述他们的主旋律吗?不管是亲情、相爱、种族、环保,还是惯常的孤胆英雄拯救世界、弱小人物强大精神,无一不是西方世界的主流价值观,为什么我们就愿意接受,票价昂贵也乐此不疲呢,原因只可能有一个——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暗暗向往不受羁绊的自由,我们喜欢好看的、好玩的、轻松的,我们不喜欢被要求的、严肃认真的、必须完成的,就像小时候最讨厌学习喜欢玩耍,因而当所谓“主旋律”影片一开始被冠以庄重的社会道德标签,我们寻求享乐的内心小宇宙就会暗暗给它打上另一个标签——面目可憎、肯定不好看……

就是这个先入为主的小成见,差点让我与一部好片失之交臂啊,可叹可叹!

当抛开《十八洞村》影片主页上的剧情简介,坐在影院里的第五分钟,被渐次推开的场景吸引;第二十分钟,被细腻的演技所折服;第四十分钟,被深厚的情义感动落泪——这是一部具有几乎所有佳片必备元素的好电影啊,为什么一开始要拒绝呢?一叶障目、习惯成自然。

多层次矛盾对立建立起剧情丰满的架构:陈旧宗族观念与时代发展的冲突,乡村大批年轻人外流而农田却无人传承,留守老人抚养孩子与教育和亲情的缺憾,自然资源滥用与脱离穷困的难以协调,扶贫干部小龙关于潜心工作和干部提拔的纠结感慨,给我们铺展开一幅地气十足的湘西老区当今状况的时空画卷。

老戏骨们当仁不让,新晋演员功力不输,不但王学圻、刘瑾的男女主人公刻画到位,哑巴英连叔的质朴哀恸、杨懒的痞气和真情、扶贫干部小王痛思已故父亲的泪水,还有贯穿全篇里小南瓜怪异而令人心疼的笑声,都使影片愈发有血有肉,饱满真实。

影片中并没有平铺直叙的阐发观点,多处隐喻令剧情深邃,也引发观众不同角度的思考,比如从开篇就反复出现的大红公鸡,货车车厢上的孩子从父亲胯下望向世界的困惑眼神,杨英俊夫妻逆流艰难穿过上行的年轻人潮……等等诸多桥段,并没有像以往很多主旋律影片一样,去主观定义概念强加给观众,而是提供更开放友好的平台、引发思索和共鸣,用电影这一柔和的方式来记录时代,令人联想起《甜蜜的事业》、《庐山恋》等变革时期的经典影片。

而考究的细节呈现是《十八洞村》的另一闪亮之处,村老召杨懒喝血酒场景里,片头引吭高歌的公鸡被垂头丧气五花大绑着,而后又死里逃生、幸得解放;杨英俊怒摔搪瓷缸,妻子再度陪伴开会,手中换成了不锈钢茶杯;井边缺口的瓷碗特写,小南瓜始终外耷的舌头,女主角通篇望向丈夫满满温柔爱意的如水眼神,不一而足。在热爱电影的观众心里,电影人对于细节不懈的追求,既是成就佳片的必经之途,也是对电影本身和观众的尊重,一定要给制片方、导演和剧组手工加粗大字体的赞!

当然,这并不是一篇写给《十八洞村》的礼庆颂歌,看过全片,挑剔必然有之。前面说过,好看的电影才是好电影,也只有好看的电影才有可能成为经典的电影。这部很棒的电影如果在剧情铺陈、台词打造和风光民俗的展现方面更多下功夫,也许口碑相传引发热映的效果会更好。

有佳片自然有所感怀,杜撰七言小诗一首,聊为《十八洞村》观后题记:

十年磨砺锋锐起,

八面春风佳景宜。

洞悉人心精准念,

村安民富舒苦疾。

精准扶贫、授人以渔才会事半功倍,洞见人心、明市而入方能成就经典大片,影片中杨家班抛却僵化务农思维,脱贫致富,电影人也许正是要破茧成蝶、摆脱“拍主旋律电影、映主旋律电影”的桎梏,才能在市场上真正表现影之风华。

祝愿《十八洞村》制片方和剧组再接再厉,用取自生活、升华生活的真实情感来讲述动听的故事,用或风光、或文艺、或劲爆、或煽情的方式来推动电影宣传,引领新的主旋律电影格局,让更多中国观众乐于接受原本就深深蕴藏在我们基因血液里的、中华的主旋律!

初二十八洞村观后感800字作文(精选篇2)

虽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十八洞》一点也没有主旋律电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绎、肤浅的表达,而是让作品聚焦于人性、人情、人心,通过生动叙述刻画丰满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影片首先在摄影上超级棒。航拍下的雾霭蒸腾、群山隐现、层叠梯田、百态草木,毕现奇特的湘西风光美景,看起来来令人悦目。而山间村落人们的稻田耕种、起食饮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细腻呈现,来显露淳朴苗寨浓郁的人文风情。自然美景与人文贮藏,两者相辅相成构造出天然亲切的画面,瞬间让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带出影片大朴无华的质感,也引导观众走进山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谁能想到类似田园牧歌般的绝美意境中,竟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笔触。青壮劳力纷纷出外务工,留下的村民经济状况不佳。带着眼镜的志愿者小王前来进行扶贫工作,他与帮扶脱贫的对象们发生了一系列故事。他犹如闯入者般到来,催化着山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也间接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雄鸡报晓的镜头在片中多次出现,起到对剧情的间隔斩分的作用。沿着动静相宜的叙事节奏,人的情绪则被刻画得如此饱满自然。片子可贵之处在于人物没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让人感觉到可亲、可近、可感,没让作品显得空乏与苍白。不几个被帮扶脱贫的对象各有生活烦恼。杨英连年老孤独,有着语言障碍,愤懑于女儿小薇嫁给与全村绝交人家的子弟施又成;杨英栏光棍一条,外出采矿失败,终日在村中游手好闲,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杨金三靠着媳妇外出打工吃软饭,家有四千金却一心想要儿子。几个面对贫困现状虽心态各异,但都期盼着对命运的改变。而影片依靠情节冲突的递进来铺排着剧情。杨英连追打女儿女婿的段落,杨英栏抗拒修路对自己土地占用的桥段都有着很强的戏剧张力。

相比于这几个同宗,被动地承受着安贫知命,作为片里中心人物的杨英俊,无疑显得光彩照人。这个退伍老兵家有残疾孙女,却对命运誓不低头。他人硬、骨头硬、脾气硬,当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贫对象之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采取决然拒绝的态度。直至扶贫员小龙离去之后,方才赢来意识的觉醒,于是带领同宗兄弟打响脱贫的攻坚战。杨家兄弟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看起来尤为震撼,完成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还有精神上的超越,凸显不畏艰险的立志 立身 立行,以及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而王学圻和陈瑾两个老戏骨的表演,支撑着耐看的故事。前者演绎出杨英俊坚忍不拔的性格,面对困难心硬如铁,不服输、不认命,在自立自强中,陈瑾则显示出妻子麻妹的善良天性与淳朴心灵,腌制起咸鱼有模有样,对孙女更是爱软似绵。

故事所蕴含的绝非只是“扶贫”这个单一主题,引发的也不是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其实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纳,显露着对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杨英栏卧倒在被矿物的土地上痛哭,体现着环境破坏的反思、对土地的热爱与依恋;而杨金三媳妇的归来,以及那载着座椅的车辆回乡路,都在彰显着外出这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总而言之,影片在弘扬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初二十八洞村观后感800字作文(精选篇3)

弥漫山间的薄雾、航拍下呈镜面的梯田、旋转在盘山公路上的黄色小车、飘浮云间的矮寨大桥,一只威武帅气的公鸡站在屋檐上抖擞羽毛,下过雨后干净窄巷——清新,就像清明过后,大地变得翠绿,空山新雨后的纯净。

近期,单位组织收看了《十八洞村》,还未收看时,想应该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教育片”。但是当屏幕中的美景出现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

一位永远在田间插秧的主角、一位每当想女儿时就喝酒“唱歌”的哑叔、一位张口闭口“娶媳妇”的年轻汉子、一位整天坐在门栏上望天“想要儿子”的落魄男子、一位吃了一段时间苞谷饭的护林员,这样一群杨家班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脱贫攻坚队伍,也是影片的主人公。

整部片子,看到的是人间温暖和大爱,温暖而感动。很多镜头是在路上奔跑,沾满稻田里泥土的胶鞋在山间的小路上急切奔跑——只为拦截拉着菜刀去找拐走女儿的男子的杨英莲,只为追赶怕因自己被气走的驻村干部……儿子多年前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在多年后依旧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麻妹重复了三遍台词:“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既是摇篮曲,又是祖父母爱的誓言。

整部片子,带着农村的质朴感,多出了很多不用硬凹就浮出来的萌点,充满着诙谐:驻村干部小王第一次进村,并不认识路,直冲冲地开着车来了,至山前,没路了,遇见一拉着牛的大叔,问大叔如何进村,大叔淡淡地说了一句“背着车进去”;主角杨英俊斗志昂扬,带着队伍脱贫时,妻子麻妹难得幽默地说“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小王到杨懒家去,说“这是我见过的单身狗里最乱的家”,杨懒似梦似醒地反驳“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麻妹给小王讲述火屋上的板凳经过多年的烟熏结实得很,杨英俊说了一句“挤火车会挤坏”……诸如此类,忍俊不禁。

整部片子,看到是尊重。导演并没有去渲染杨家班的贫困户生活的“穷困”,反而更多笔墨去描写他们从一开始的不认同、不配合,到后来的反思,积极响应,感受到了导演给予被帮扶的对象尊重;杨英俊带着杨家班的贫困户们愚公移山、填土造田,让他们当回“农民的样子”,是对中国8亿多农民的尊重;镜头里的智障小姑娘永远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粉粉嫩嫩的衣服,是给予特殊家庭的尊重;镜头里杨英俊最多的场景就是插秧,杨懒面对修路占了自己的田土时的流泪,是对于土地的尊重。

整部片子,流露的是淳朴的生活气息。十八洞村里的人自给自足,每顿一碗酸鱼、一碗辣椒、一碗酸面、一碗苞谷烧,一口架在柴火上的锅,这就是生活;偷树人看上好的树材,可以做屋梁的那种,不经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礼性不能少——一瓶酒、一块红布包裹几张钞票,就放在树根那儿,这是流传的“砍屋梁”习俗;对于杨懒和村里人举行绝交酒的场景“反光的地面倒映着蓝天,中间一张长桌一只鸡,村里的长老们以一种凝固的姿态占据着长桌的周围”,这是流下来的规矩。

整部片子,展示的是一种包容。镜头里的十八洞村既有白色的小楼房、也有木制的老房,整体构成一副和平安宁的`小村;施又成提着两大桶酒——请乡亲们喝酒来弥补曾经欠乡亲们的水,乡亲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唱歌,给予其冰释前嫌后最真挚的祝福;当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时候,留守乡村的人们更多的不是怨念,而是对一方水土割舍不下的乡情,还有对儿女们越飞越高,越过越好的期盼。导演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乡村被城市蚕食的失落,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包容的情绪客观的展示真实发生的故事。

看完这部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主角杨英俊说的那句话:“我杨英俊辛辛苦苦种地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贫困户”。他安分守己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3亩田,还为村民种了7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驻村干部小王说“谁说种地不能脱贫”。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书记说的“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种地是一份职业,老百姓将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所选择的工作同样也是自己的终身职业。选择做什么其实并不难,难的却是一辈子的执念,脚踏实地,执着地坚守着同一份事业,唯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每一件事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这部片子,看到的是希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老一辈的杨家班不忘对土地的热爱,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新一代的杨家人通过开网店、组织刺绣培训,借鉴外来经验,将本土文化和特色广泛传播;十八洞村在追求物质脱贫的同时,用双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实现了精神上的脱贫与超越。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想电影就是生活本身,一如电影最后,年轻人回到乡村,带着离家时带走的母亲陪嫁的三把板凳,薪火相传,自强不息。

初二十八洞村观后感800字作文(精选篇4)

习近平: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就是渴望幸福并为了幸福而奋斗。”在中国,以“幸福”命名的道路、街巷、社区、村落有近千个。“幸福”这个词,承载了太多国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期望,而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得满足人民的这种期望。

电影《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带给老乡幸福生活的一种新高度。对此,正如编剧和导演苗月说:我们用电影的手法表现了一种和岩石一样层层叠叠的贫困生命以及这些生命里那种难能可贵的自尊,正是精准扶贫唤起了他们生命中的自觉:一种改变贫困的自觉,一种建立信心信念的自觉,一种行动的自觉,也是文化的自觉。

习近平: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定了我们党任何工作的得与失都要回到“人民”这个原点和初心:成绩,要用“人民”的获得感来衡量;差距,要用“人民”的幸福感来弥补;历史,要用“人民”的安全感来写就。

《十八洞村》正是从一个小山村为故事原型,从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一个干部带领老乡开展精准扶贫的生活中,找到了真正的故事,找到了文化的自信,找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幸福,因此,让人从这一个小山村里看到了幸福生活,看到了自己的尊严,看到了发展的力量。

习近平: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七年。那个时候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工作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也最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源于古籍《尚书》,“以人民为中心”才是今日中国之方略。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路上,总能听到他对贫困生计的认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但没有生活,就没有了一切,《十八洞村》正是从小山村里的原型开始,也把七里八村的生活原型经过艺术的加工,内容的拓展,故事的放大,让艺术高于生活,也高于一个小山村,从生活到精神,从艺术到文化,从扶贫到发展,都有了一种高度,这就是生活的温度,幸福的美度,文化的深度,通过精准扶贫和艺术再现,让观影者看到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高度。

初二十八洞村观后感800字作文(精选篇5)

十八洞村这个地名字我在几年前就听说过了,它是湘西一个贫困村,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指导方针的地点,当单位组织收看《十八洞村》时,我就特别想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贫苦村。

影片的开始将长镜头交给了远山、日出、梯田、雄鸡和正在插秧的老农,它就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但在如此好景被一句旁白给打断了——“种了一辈子田,最后种成了贫困户。”

整部影片以十八洞村村民杨英俊为线索,他在部队退役后,放弃去油田当工人,选择回乡当农民。因地处偏远山区,村里的人多地少,再加上杨英俊家里特殊情况,他被列为精准识别的贫困户。作为军人出身,自立自强的品质让他不甘被评为贫困户,但是改变命运的内心期盼让他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最后的积极配合。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决心打一场脱贫攻坚战,在追求生活脱贫的过程中,他们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贫。

整部影片看完,我感触颇深,在全面脱贫致富的路上,每个人都走的很不容易。毕节地区有十八个极贫乡镇,每个贫困乡镇各有各的发展瓶颈,每个贫困家庭都有各有各的致贫原因,脱贫致富任务繁重,全面小康任重道远。

对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之前我的态度是极其漠然的,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了很多年,但大多是数字脱贫了,而农民却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农民就仿佛生活在物质丰富海洋中的贫瘠孤岛,于中国梦彻底隔绝。脱贫致富就是一个梦。后来有一个人彻底改变了我对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看法,那个人就是我妻子。

她是一名扶贫特岗,她所在的村是一个极贫村,她很忙,每天要在村里精准识别,走访农户,帮扶脱贫。她的工作模式常常是“五加二、白加黑”。她很少回家,相聚的时间大多数都是我利用周末陪她走村串户。我曾经也劝她别干了,村里条件艰苦,还是回城里找个轻松点的工作。她不听,说:“不来也来了,来了至少把这个村带脱贫啊。”

第一次陪她下村,从镇上出发,有一段很狭窄的大约8、9公里通村公路,到达村公所。一路上我被眼前的景象震到了,那里没有十八洞村那样的层叠延绵的梯田,也没有到处的绿水青山。到处是石漠化的大山,光秃秃的,偶尔有几处灌木,大片在石堆中凿出来的土地上有几颗孤零零的大树。从村公所出发,在泥土上步行2公里,然后又在村民自筹自建毛路的往上爬几公里。我们来到山顶一个村民组,这是一个苗族聚点,这个组就差不多十户人家,他们的房屋大多数结构和布局都一样砖木或木质结构的瓦房(偶有是土墙房),中间是堂屋,两边是房间,房间外边是水缸用来收集山泉水,院坝没有硬化,院坝旁或前边就是猪圈鸡圈,粪水横流,蚊虫横飞。推门进家,黑漆漆的一片,需要开他们家里唯一的电器—电灯。窗旁就是火,火旁就是床,家里基本就有什么像样的物件。这次来的目的就是劝他们搬迁的,他们解释去镇里或县城,他们没有土地,没有技术活不了。年纪大的觉得活不长了,就守着这点地过完一生算了。工作真的很难开展。但还是得先拉家常里短,细心给他们讲基础设施好,医疗条件好,教育条件好,讲特惠贷,讲土地流转以打消他们不搬的念头。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把“输血”的模式转变为主要“造血”,适度“输血”的模式,这是我陪她在走村串户中的最大感触,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很多人的贫困就是迈出致富的第一步,比如不敢搬迁脱离环境恶劣的家园,比如不敢贷款发展经济,比如不敢花时间精力学习新思想。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精准扶贫,关键在人。因为给钱给物,能解一时之困;扶心扶志,扶能扶智,才能治懒治愚,拔掉穷根。越是在攻坚阶段,就越是要充分发挥“志智双扶”关键一招的作用。

回想起陪妻子扶贫走来的这一路,有过苦,有过泪,有有时看她深夜在办公室加班,有时看她夜里还在村里开群众会,她失去了很多,失去了家人的陪伴,失去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失去了大把的青春年华,却也得到了心灵的慰藉。看着这一个个村庄环境慢慢变好,设施慢慢变好,村民的日子天天变好。我觉得他们这群人很伟大,只要有他们的坚守,有家人的支持,有社会的支持,的全面脱贫不是梦,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不是梦,中国梦不是梦。

22170